【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二百五十期】连无敌上将潘凤都可以秒杀他?三国演义塑造的超级龙套华雄(历史系列第594讲)
原创 萨沙讲史堂 萨沙1928 昨天
三国小人物志0034:演义塑造的超级龙套——华雄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一说起华雄这个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温酒斩华雄”(出自小说第005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大致过程是说,董卓进京霸权乱政,废少帝,立献帝,引起了全天下的不满。在曹操,袁绍等人的号召下,总共18路诸侯联合进军,浩浩荡荡数十万人马杀向洛阳,讨伐天怨人怒的国贼董卓。
董卓派兵和诸侯联军交战,本该由吕布出阵,这时候华雄站出来毛遂自荐,并率领西凉军先锋出战。先后败鲍信,退孙坚,杀祖茂,砍俞涉,斩潘凤……可谓神勇无敌,将十八路诸侯都惊得坐立不安,无人敢战。
这时候,刘备座后的关羽站了出来,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自告奋勇出战。并在出营帐之前,放下手中的酒盏,声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只听双方战鼓擂敲,将士助威声如雷,众人尚心惊胆战之时,关羽已将华雄斩于马下,枭首而还。而刚才放在案台上的酒,还尚存残温,可见真的是“去去便来”,片刻功夫便斩杀了华雄……
可以说,《温酒斩华雄》这场戏,是《三国演义》整本书中第一个剧情高潮,作者用巧妙的烘托手法和虚虚实实的战场内外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不但扣人心弦,而且精彩绝伦,把关羽的威武形象凸显得鲜明而又生动。
而作为背景板的华雄,自然也成为了三国第一龙套王,从第五回轰轰烈烈登场,也同样在第五回风风火火退场,最终,只是成为了关羽神勇威名的垫脚石……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小说中的原创。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刘备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的行动,所谓“温酒斩华雄”和之后的“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
而华雄,这个在小说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实和历史上的真正形象差距极大。
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的记载,来探寻一下华雄这个人物,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脸谱。
首先,关于华雄的身份,他并不是董卓军的一方大将或主将,而只是董卓军胡轸部的一个都督,官职并不高。
而且,华雄所在的部队,也不是董卓对抗诸侯联军的先锋部队。据史料记载,董卓军率先出战诸侯的,是大将徐荣,也就是在《三国演义》里,和夏侯惇几回合交马,便被斩于马下的那个徐荣……
很明显,这又是演义小说的胡乱虚构。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徐荣,其军事能力完全足以跻身于三国一流大将的行列。他率领西凉军先锋,先灭豫州刺史孔伷(几乎全歼),再败河内太守王匡(也是全歼),接着又在荥阳之战中大破曹操,在梁东又打败了孙坚。
而且,孙坚被徐荣击败以后,士卒逃散,溃不成军,由于他戴着标志性的罽帻(红头巾),在战场上非常显眼,成为徐荣军追杀的对象。幸亏大将祖茂与他换了头巾,并引开追兵,孙坚这才能成功逃脱,并收拢残兵……
这一段,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是的,在《三国演义》里,也有过类似的剧情,只是董卓军的大将,换成了华雄而已……正所谓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罗贯中在这里玩了个“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原本属于徐荣的战绩和剧情,移植到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华雄身上。而原本的故事主人公,徐荣,则被矮化成了演义里的三流下将,在夏侯惇刀下挺不过几回合的死鬼……
那么,真正的华雄,是什么时候出场的呢?这一点,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记载:“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这两段记载综合起来,大概意思是说,孙坚在败于徐荣之后,收拢部队准备再战,董卓则派胡轸吕布等人率军乘胜追击。然而由于胡轸和吕布之间有矛盾,双方内耗自损实力,结果被孙坚瞅准机会打了个反击,大败西凉军。而作为军中都督的华雄,也在这一战中被孙坚枭首……
是的,以上这些,就是华雄在史料上的全部记载。完全是刚一出场,就被斩首的下场,类似于电视剧里活不过一集的配角(应该是配角中配配角)。也许,说他是战五渣也不至于(好歹是个军中都督),但是在史书记录上,他也就只配得上“留个名字”的待遇……
如果说,演义小说中的华雄,是一个跑龙套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华雄,就连龙套角色都算不上。在罗贯中都笔下,华雄可谓是一个“再创作”过的人物,也是整部小说中,和史实差距最大的人物之一。
那么,老罗刻意拔高华雄,甚至不惜移花接木,将他人战绩移植到他身上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般认为,这只是为了凸显关云长的英雄形象。其实,凸显关羽只是一方面,罗贯中真正想在这里凸显的,是包括关羽在内的刘关张兄弟三人。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会发现,“温酒斩华雄”这个段子虽然很有名,但却并没有在书中成为一个独立章节,而是归于“三英战吕布”这一回中。很明显,从“三英”这个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章节的剧情,目的就是让刘关张三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天下闻名的人物。
按照演义的故事架构,在前面的几回中,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并在乱世中起兵。然而,他们的对手,却只是黄巾起义的乌合之众,虽然几度以少胜多,却多少有点胜之不武,到头来刘备也不过官封县令而已。
想让刘关张这几个角色真正上台,成为闻名遐迩的人物,那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让他们三人上演足够份量的戏份,才能真正凸显出三人英伟形象。
很明显,诸侯讨董卓这一段,便是最好的表演舞台。这时候天下群雄并起,神州大地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也基本上参与了这场军事行动。在这里,让刘关张三兄弟登场,去扮演大英雄的角色,自然是能在最大程度上让三人名声鹊起,并威震天下。
于是,作者将公孙瓒也作为十八路诸侯(其实按照史书记载,顶多14路)中的一路,并将刘备三人作为他的随从,一并踏上了讨伐董卓的进军路。
接着,就是华雄的出场,只见他“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只看这个相貌描写,便知道这是一员超级猛将。先败鲍信、孙坚,后斩祖茂、俞涉、潘凤……华雄的战绩果然也是如同其外表一样刚猛,给人留下了无人能敌的威猛印象。
不仅如此,堂堂十八路诸侯,不但出师不利,还被华雄吓住,陷入“进不敢战,退则丢脸”的尴尬境地。这时候,又有哪一位大将能够站出来,击败华雄,并重振联军的雄风呢?
当然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的关云长。一场温酒斩华雄的精彩表演,不仅干净利落地除掉了阻挡联军前进的拦路虎,还令十八路诸侯声威重振!
不过,故事至此尚未结束,华雄只是小BOSS,他身后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物……
果然,在虎牢关下,诸侯联军再次遇阻。这次遇到的,正是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正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段气宇轩昂的外貌描写,紫金冠、百花袍、连环铠、狮蛮带……加上“败王匡,斩方悦,刺穆顺,重伤武安国”的出色战绩,再次成为了诸侯们所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时候,又需要有人站出来,充当英雄的角色,为诸侯联军们再次清理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由于在之前斩华雄的战斗中,关羽已经大放过神威,所以这一次,出场的便是张飞。只见“圆睁环眼,倒竖虎须”,丈八蛇矛一出,不仅救下了差点丧命于方天画戟之下的公孙瓒,还成功遏制住了吕布的凶猛攻势(大战五六十合未分胜负)。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高潮部分:
见张飞虽然勇猛,抖擞精神酣战,却也无法独立战胜吕布,关羽和刘备也先后加入了战团。丈八蛇矛,青龙偃月刀,双股剑,一齐压向吕布的方天画戟,三人围着吕布厮杀,而身边的诸侯们,都只有当观众的份……
终于,吕布抵挡不住三人的围攻,倒拖画戟,飞马逃走,而诸侯联军则跟随刘关张三人的胜利余威,一直杀到虎牢关下,又是一场大胜……
就这样,前有华雄,后有吕布,罗贯中采用烘托映衬的手法,先将此二人渲染成威风无匹的猛将,再让关羽、张飞、刘备三人依次出场,并将他们击败。
试问,华雄和吕布,都是如此厉害的人物,连续两次挡住十八路诸侯,令数十万人马无法进军。
而关、张、刘三位英雄的横空出世,分分钟斩将败敌,完全成了诸侯联军们的救世主,真可谓是威风赫赫,名满天下!
就此,刘关张三人,才真正算是在罗贯中笔下站住了脚,成为了天下人敬仰的人物……
综上所述,演义小说中的“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其实完全可以解读为同一场戏的上下半段。类似于电玩游戏中的同一个关卡,华雄和吕布两人,被打造成这个关卡中的大小BOSS。而这个关卡,就是刘关张的成名战,也是专门为他们三人所打造的……
只是,这一切都全是小说中的虚构,真实的诸侯讨董之战,联军一方的主要攻击力量是孙坚和曹操,并没有刘备关羽张飞什么事;而董卓一方,率军出战的主要将领是徐荣和胡轸,至于吕布和华雄,都只是些边缘小角色而已……
就此,我们可以对华雄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其一:华雄并非是董卓大军的先锋主将,只是胡轸军中的都督,位低权轻,毫无名气可言。
其二:华雄在小说中的所有战绩,基本上都是从徐荣身上移植过来的,史料上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战绩记录。
其三:华雄在联军讨董之战中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连个龙套也算不上。最终,他是在反击战中被杀死,而且是死于孙坚之手,并非被关羽所斩。
最后,关于华雄的真实姓名,其实历史上也有争议。清代历史学家潘眉根据北宋官修韵书《广韵》的记载,认为华雄原本该姓叶,叫“叶雄”,而且陈寿本来记录的人名,也是叶雄。只是由于繁体的“华(華)”字和“叶(葉)”字,字形相似,所以才在宋朝的时候,被誊抄错误,被误传为“华雄”,并流传后世。
不过,《广韵》中所记载的是“都尉叶雄”,如果说叶(葉)字可以被误作华(華)字,难道“尉”字也会被误认为“督”字?而且,短短四个字,就出现两次誊抄错误,这未免也有点太过巧合。
或许,除了担当都督的华雄以外,董卓军中还另有一位担任校尉的叶雄,同样死于孙坚军之手,也说不定……
只是,不管是华雄,还是叶雄,都只是历史上的小人物,他们在史书上的地位,也就是比路人甲高一点点而已……所以,到底是姓华,还是姓叶,具体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其实都对历史没有什么影响,也并不重要……
PS:由于《三国演义》小说广泛影响,“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深入人心,不单被人传颂至今,还成为了京剧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为什么明明是虚构的情节,却会受到如此多的追捧,甚至还有不少人对此信以为真呢?
或许,还是因为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英雄情结”,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