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到底是谁的生日 | 混乱博物馆
原创: 混乱博物馆chaosmuseum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宗教均是一边竞争一边融合,基督教也不例外。争取更多信众,有时候需要一些富有人性化的策略。如今,当圣诞节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一种消费符号,讨论这天到底是谁出生还有意义吗?
当我们回到最初的源头,会发现历史总是充满了轮回,庸俗与神圣常常混为一体,这大约才是人性。最后,我们再次顺时间的长流而下,会发现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到东方去。
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圣婴也就是耶稣的生日。然而,耶稣的生日可能并不是12月25日这一天。
《圣经》中根本就没有明确记载耶稣的出生日期,在最初的两个多世纪里,基督徒们也没有这样一个节日。不过到了公元三世纪,普通信众已经开始对纪念基督的生日产生了极大兴趣。有人认为基督出生于3月28日,有人认为是4月24日,还有人说是5月20日,总之十二个月都曾经被人选中过,其中也包括12月25日。
教会历史学家塞克图斯·阿菲利加努斯(Sextus Julius Africanus)根据耶稣死于3月25日,向前推33年,将玛利亚受孕的日子定在3月25日,也就是春分日这个重要的日子。而玛利亚怀孕到耶稣出生,需要9个月的时间,所以耶稣就是12月25日出生的。
当时一些著名的神学家(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对一群凡人竟然胆敢随便给耶稣指定生日感到愤怒,著名的奥利金就说,只有罪人才庆祝自己的生日。
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作为第一位正式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彻底改变了基督教受打压的状况,给予教徒们公平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他为了扶植基督教与帝国融为一体,还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的基督教并没有取得一统天下的地位,而是需要与各种五花八门的宗教竞争。这就好像在一个庞大的信仰超级市场内,每个宗教需要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信徒,兜售自己的产品。
要想让民众更加容易地接受基督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基督教的信念融合进异教的节日中,在削弱异教传统的同时也可增强基督教的品牌形象。当然这在基督教中应该称为:「对异教文化进行洗礼」。
当时,一个叫做密特拉教的教派,是整个帝国中信徒最庞大的宗教团体。「密特拉」,在雅利安语系中就是「契约」的意思。密特拉教崇拜的是上古雅利安人信仰的神,是太阳的化身,象征着契约、勇敢和正义,被称为不可战胜的太阳。
随着雅利安人向西迁徙,对密特拉的崇拜一部分融入了波斯祆教中,另一部分则流传到了地中海世界。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早期,疆域不断地向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罗马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希腊众神、美索不达米亚占星术和来自东方的神秘宗教陆续走进了罗马人的精神世界。
密特拉神就是在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公元前67年,前三巨头之一的庞培,在剿灭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海盗时,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神的存在。到了公元90年的时候,罗马帝国第十四军团就在上日耳曼尼亚地区为密特拉神修建了庙宇。
3世纪的奥勒良皇帝更是将它视为帝国的国教,在钱币上刻上了密特拉的图案,和「不可战胜的太阳」的字样。
奥勒良之所以喜欢密特拉,首先因为它在军人中得到广泛的崇奉。密特拉除了是不可战胜的太阳神,还被视为亡者前往天国的引路人,所以军人们认为相信祂,就可以在死后得到救赎。
根据考古发现,密特拉教的庙宇和献给密特拉的纪念碑遍布了罗马帝国每一个行省,大部分都在军营附近。而大家都知道,罗马帝国连年对外扩张征战,皇帝要上台需要军人支持,要坐稳这个位置更是如此。更何况奥勒良还是一位军人出身的皇帝。
另外,更重要的是,密特拉作为密特拉教的最高神,是太阳的化身,整个宇宙,全部星辰万物都受他的统治。通过推广对太阳神密特拉的信仰,能够将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和密特拉的神力联系起来,体现皇权的绝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民众改信基督教,「取代」密特拉教的国教地位呢?这就需要一些特别的操作技巧了。
早期教父们开始在祈祷或布道时,歌颂基督耶稣才是真正带来光明的神,将其与「太阳」联系起来。
而12月25日是罗马的冬至日,一年之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代表着太阳的重生,因此这是密特拉教最重要的节日。
从一本当时的罗马教会日历中可以看出,至少从公元336年开始,12月25日已经被并列标注为「不可战胜者(太阳神)」的生日和基督的生日。(The Chronography of 354)
更加巧妙的是,密特拉在神话中也是一位降生于凡间的神子,并行使了救赎人类灵魂的使命,成为天界与人类之间的桥梁。
于是,耶稣逐渐取代了密特拉,到公元350年,罗马教宗儒略一世已经正式宣布,12月25日就是耶稣的生日。
那么,如何进一步让百姓接受这个改变,并对基督教产生好感呢?恰好在与12月25日邻近的17日至23日,罗马原本就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萨图恩节。这是纪念罗马的农业之神萨图恩。土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对于民众来说,这个节日是一年之中难得的放纵机会,在这期间,甚至允许社会的秩序被颠倒过来。在宴会上,奴隶们被允许抽签选出一位来扮演主人,而原本的主人变成奴隶,为大家服务。
节庆从17日的祭祀仪式开始,直到23日达到高潮。在这段期间里,不能执行死刑,也不能宣战。皇帝和贵族们要举行大型的公共宴会以飨民众,家庭和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礼物,大吃大喝,甚至在街上放声歌唱。
如果能把这样一个平民的节日与基督生日结合起来,岂不是最好的宣传策略?
马萨诸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蒂芬·尼森鲍姆在《圣诞节之战》这本书中就提出,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为了把神圣的节日和以往固有的节日混同起来,教会不能把原先节日中的庆祝的仪式和习俗禁止掉,反而得默许民间的庆祝方式。
宴会、送礼、享乐……就这么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到了5世纪初,随着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密特拉教就在西方完全消失掉了,甚至也没有留下任何典籍,就像完全不存在一样。但它在东方却还有一门远房亲戚。
原来,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向南到达了印度,创造了印度吠陀文化,他们所信奉的密特拉神此后又演变成婆罗门教的密多罗。佛教兴起以后,吸收密多罗的元素,产生了弥勒佛,或者被称为梅呾利耶(Maitreya)。弥勒佛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和密特拉一样,它在佛教中也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
当传至中土后,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救赎或者说「下生救世」的说法,对绝望的底层民众充满了吸引力,极易为造反者所用,于是就有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隋唐以后的官府开始严厉打击弥勒信仰,一部分信徒转入地下,发展出了民间会社组织弥勒教和白莲教。
另一部分则接受改造,把弥勒佛打扮成了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无害形象。
如此说来,圣诞节究竟是谁的生日,还真是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