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toutou 于 2020-8-2 14:00 编辑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360年6月23日:朱元璋在首都南京击败来犯的陈友谅的精锐水军,此战之后,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明军的斗争处于劣势地位。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很多人很奇怪,同朱元璋的对抗中,陈友谅明明占据实力上的巨大优势,为什么最终会惨败?
陈友谅的实力,曾经远远强于朱元璋。在自称汉王时,陈友谅已经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几个省份,号称有60万兵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
无论朱元璋、张士诚,都无法和陈友谅相提并论,方国珍之流就更别说了。
本来实力占优的陈友谅,面对朱元璋却连连战败,最终在鄱阳湖大战送了命。
早在1360年,陈友谅就开始攻打朱元璋。他联合张士诚,两线夹击朱元璋,甚至包围了朱元璋的大本营南京城。
此时的陈友谅军力占有绝对优势:陈友谅挟太平之战胜利的余威,亲率10万水师,乘着“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百艘巨型楼船战舰和近千艘战舸,蔽江而下,直扑南京,志在必得。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却非常沉着。他一方面用离间计稳住张士诚,一方面军事对付陈友谅。虽然正面打不过,朱元璋命令部将胡大海攻打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同时,朱元璋又部下康茂才诈降作陈友谅的内应,引汉军主力进入朱元璋在应天城外龙湾设下的埋伏,结果汉军大败。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陈友谅的水军占据很大优势,巨舰很多。朱元璋无奈,只能背水一战。
陈友谅过于狂妄,认为此战必胜,对南京附近长江的水文情况并没有仔细了解。
激战期间,恰好遇到落潮,吃水较深的陈友谅上百艘军舰,尤其是楼船,全部搁浅,不能移动。
陈友谅甚至都来不及焚毁搁浅的战舰,就仓皇逃离南京长江战场,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以摆脱朱元璋军队的追击。
朱元璋则大获全胜,缴获了陈友谅舰队的全部100艘巨型楼船战舰,以及数百艘中小型战船。
朱元璋趁机追击占领安徽当涂、安庆、江西上饶等地,尤其重要的是控制了长江战略据点安庆,拱卫了大本营南京。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第二年的1361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开始西进,再次出动主力攻打南京。
陈友谅虽有性格优柔寡断的弱点,但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是个务实的军阀。
上次大败以后,陈友谅回到大本营湖北,开始全力重建水军。
陈友谅对于楼船有一种奇怪的迷信,不惜代价修建这种巨舰。
资料中这么写:陈友谅新造的楼船战舰高达数丈,船体外部涂上红色油漆,船甲板上建三层战斗舱室,每层舱室两边设置走马棚,便于骑兵在船上运动。甲板下设置板房,这是划桨水手的工作舱室,他们负责在战斗时划动数十枝大桨。划桨手分为上下两层,彼此隔绝。他们之间既不能进行交流,也无法了解外部的情况,在战斗中所能做的就是按指挥官的命令不断地划动大桨。为了保护划桨手的安全,桨舱都以铁皮包裹,防护可谓严密之极。
楼船因为高大,所以上面可以放置很多武器,比如:炮车(多为抛石机,也有大型火铳)、拍杆(是一种巨型大棍,可以击碎靠近己方战舰的敌方小船的武器)、弓弩、火器、檑石、铁汁。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楼船,东吴就常用楼船。
而事实证明它火力虽强,并不难对付。
楼船颇为笨重,航行性能较差,船体不太坚固。
而作为海战来说,航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军舰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如果机动性不行,楼船等于是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当时船只都是木质,本身也谈不上什么坚固,一旦遭遇敌人连续强烈攻击,再大的船也是挡不住。
而楼船的速度很慢,在长江上的最高时速仅有6节,机动性也非常差,吃水还很深(很容易搁浅),是一种笨重的军舰。
同时,由于楼船制造的难度非常大,往往舰体不够坚固,甚至粗制滥造。
资料这么写:此次陈友谅的工匠们为了赶工期,在建造船体时偷工减料,只是用麻灰艌底,结果导致陈友谅的新造战舰没有朱元璋的战船坚固,而这一弱点又恰恰被急功近利的陈友谅所忽视,这为他以后在鄱阳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此次陈友谅出动主力有备而来,一举攻陷安庆,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军又将其夺回,双方拉锯了好几个月,互有胜负。
陈友谅认为这种持久战对自己不利,决定进行一次大决战。
自然,之前的战败并没有陈友谅伤及元气,他的实力仍然比朱元璋要强。
最终,在1363年陈友谅孤注一掷,大举东进,包围了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邓愈、赵德胜等名将的辅佐下,以区区2万守军击溃十倍数量陈友谅大军围攻,坚守南昌85天。
陈友谅久攻不克,部队补给不足,疲惫不堪。此时已经到达8月,朱元璋主力20万水军赶来救援南昌。
而陈友谅迷信巨舰,花费很大代价制造了很多大型军舰,是水军的战斗主力。
由于南昌死守拖延了时间,此时已经是长江等江湖的枯水期。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赣江和鄱阳湖水位低落,陈友谅大批战船困在赣江河道,无法驶入鄱阳湖迎战朱元璋,导致水军实力大减。
其实,这种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陈友谅水军之所以因为水文问题,一再导致实力锐减,还是过于轻敌,傲慢自大。
这种情况下,陈友谅仍然狂妄的认为自己实力占优,在8月30日同朱元璋展开了鄱阳湖决战。
其实,此时陈友谅可以使用的水军,实力并不强于朱元璋。按照一般战略原则来说,陈友谅应该避免战略决战,集中其他水军以后再说。
陈友谅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自己明明有强大的水军,却只有一部分参战。
开始陈友谅的巨舰确实发挥很大危险,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射箭、投石,还可以大量使用火器。
朱元璋水军的中小船只不是对手,朱元璋座舰也中弹毁损,自己几乎被汉军俘虏。
双方在远距离用火器、弓弩,投石车对射,近距离则跳到对方船只上肉搏。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一时间,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在鄱阳湖上混战成一团。
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老辣的朱元璋等人迅速发现了敌人的弱点。巨舰虽火力强大,但非常笨重,速度也慢。在枯水期的鄱阳湖,本来就航速迟缓的军舰只敢慢速的在深水区行驶,不然很容易搁浅。
于是,朱元璋利用湖面上的大风,采用火攻的方式,从9月2日开始大量使用小型火船猛攻。
这些小型火船满载芦苇和火药,由少数士兵驾驶冲向敌人楼船。
在快要撞上的时候,士兵点燃船只然后跳水逃生。火船撞到楼船后,立即会燃起大火。
而楼船因为吃水深,只能在鄱阳湖少数深水区移动,加上非常笨重,根本躲不开只能容纳几个士兵的小型火船。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面对这些火船,陈友谅的巨舰难以招架,逃不开,挡不住。
顿时有20多艘巨舰被烧毁,其他船只也损失严重,死亡2万多人。包括陈友谅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其平章陈普略等大将,都被烧死。
陈友谅恼怒之下,竟然将俘虏的朱元璋士兵当众全部处死。此举不但引起了朱元璋官兵的极大愤慨,也让陈友谅部下颇为不满,认为陈过于凶暴,军心更为涣散。
双方继续在鄱阳湖拉锯,陈军连战不利,败局已定。
陈友谅只得考虑突围,然而撤退道路已经被封死。
陈军被围困了半个月,军粮几乎耗尽。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到了这种地步,陈友谅只能不顾一切,冒险突围。
结果,陈友谅的突围舰队,在湖口遭到朱元璋水师猛烈伏击。
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头出来查看战况,被流矢射中而死。
陈军于此再损失2万兵力,5万残部见主帅战死,迅速溃散,大部分投降。
张定边与陈友谅次子陈理,带着残部侥幸逃回武昌。
次年二月,朱元璋率师围攻武昌,陈理自知不是对手,直接投降。由此,朱元璋占据了陈友谅所辖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割据力量,最终统一全国,建立大明。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陈友谅为什么会失败?根本上是他自己的愚蠢所致。
第一, 陈友谅错误计算了双方的实力。
陈友谅自持自己有60万大军,又有强大的长江水师,没有把实力较弱的朱元璋放在眼里。
通过两人的交手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才是实力强悍的一方。
朱元璋虽然兵力较少,但手下都是精兵悍将,战斗力很强。尤其难得的是,在己方兵力、武器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朱元璋的部队能够冷静分析敌人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击败强敌。
可见,朱元璋军队非常可怕,是非常难对付的敌人,绝对不可小视。
这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有意思的是,陈友谅从开始到兵败身亡,都对朱元璋的实力颇为蔑视,认为自己稳操胜券。
这就是,他犯下一系列战略错误的根本原因。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第二, 战略失误太多。
军阀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共同敌人是朱元璋。陈友谅在朱元璋地盘的西面,张士诚则在东北面。
如果陈张能够好好合作,面临两个强敌的两线夹击,朱元璋根本就坚持不住。
然而,陈友谅却自持实力优势,并没有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陈友谅虽联络张士诚,两军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顶多是各自抢地盘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一定的支援作用。
如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退守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及丞相刘福通,朱元璋不顾刘基反对,派军北上解安丰之围。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军北上,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根据地,首先围攻南昌。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第三, 陈友谅不能用人,狂妄自大。
陈友谅是个非常狂妄的家伙,不能善用部下。
他的大将赵普胜,是个不得多的人才,智勇双全,百战百胜,为陈友谅出过很多计谋。
陈友谅发觉赵普胜的能力似乎超过自己,战功又突出,大为嫉妒和猜疑。
1359年九月,陈友谅用计策将赵普胜骗到安庆,直接处死。这种行为是自毁长城,敢于说话、献策的部将就越来越少了。
于是,陈友谅才会接二连三犯一些低级错误。
相反,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屠戮部将的行为,知人善用,委任大权。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靠单人的力量打天下、治国家,必须有一些能人辅佐。
这也许就是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最大差距。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楼船末日:1360年6月23日陈友谅水军在南京大败
第四, 陈友谅过于残暴。
当时全国都有,“友谅最桀(残暴),士诚最富”的说法。
陈友谅生性残暴,嗜杀成性。如鄱阳湖大战,他随意杀死捉住的俘虏,导致自己的军队士气涣散,也让朱元璋部队坚定了死战的决心。
由于杀人太多,陈友谅没有得到人民和士兵的支持,一旦遭遇失败,部下就很容易倒戈。
除此以外,陈友谅还有杀死大哥的恶名。
陈友谅本来是徐寿辉部将。而陈友谅早就将徐寿辉的亲信杀光,将徐寿辉软禁起来成为傀儡。
而就算这样,陈友谅还是等不及,派人将徐寿辉杀死,甚至残忍的用铁锤击碎他的脑袋,随后称帝建国。
相比起来,朱元璋对于自己岳父和大哥郭子兴则是非常不错。甚至在郭子兴被挤兑成光杆司令的时候,朱元璋将自己滁州兵权交给郭子兴掌控。
这一对比,相差巨大。
对于形式上的领袖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不惜冒着老巢被抄的威胁,出兵北上从张士诚手中救出。而朱元璋最后暗算韩林儿,则是在统一江南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
朱元璋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去杀,而是制造了一场伪装的船只事故,以掩人耳目。
还有一种说法,这就是一场真正的事故,并非朱元璋下手。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的名声很好,相反陈友谅背负着杀死大哥的恶名,部将多离心离德。陈友谅既然连大哥都杀,杀死手下岂不是小事?
徐寿辉旧部多厌恶恐惧陈友谅,一到情况危急立即投靠朱元璋。
总之,简单一句话,朱元璋比陈友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虽然陈友谅兵精粮足,也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